一位62岁的男性患者,因肺癌引发左肺不张,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反复发热及剧烈咳嗽咳痰2月余,在外院接受常规支气管镜治疗后症状未缓解,遂慕名前往华西广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就诊。经检查确诊为肺癌致中央型气道狭窄,肿瘤组织堵塞左主支气管,引发阻塞性肺炎及左肺不张,肺功能严重受损。
近日,华西广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青刚主任医师团队联合麻醉团队、气管镜室护理团队,为患者分两次实施“PTS(甲苯磺酰胺注射液)经支气管镜引导下肿瘤局部注射治疗术”。术后患者气道阻塞显著改善,症状快速缓解,近日顺利出院。
经了解,该术式为广安市首例,填补了市内该项技术的空白。
肺癌致气道阻塞,常规治疗陷入困境
2个月前,张先生(化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呼吸困难,伴剧烈咳嗽、咳痰及反复发热,在外院检查确诊为肺癌,进一步检查显示:肿瘤组织已堵塞左主支气管,导致左肺不张及阻塞性肺炎。由于气道不通畅,远端分泌物无法排出,感染持续迁延,肺功能急剧下降。
外院为其实施常规支气管镜治疗,但因肿瘤位置特殊、体积较大,治疗后气道阻塞未明显改善,呼吸困难、发热等症状仍持续困扰患者。随着病情加重,张先生及家人辗转来到华西广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央型气道狭窄作为肺癌常见并发症,治疗一直是临床难题。传统治疗方式多采用电刀、激光等物理消融术,虽能暂时打通气道,但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大,且对于身体状况差、肺功能低下的患者,耐受度低、风险高,难以实现长期有效控制。
PTS技术:精准消融肿瘤,为高危患者开辟新路径
青刚主任医师介绍,对于恶性中央型气道狭窄,需在快速解除梗阻的同时兼顾肿瘤控制,而局部消融治疗是重要手段。但如何在高效杀灭肿瘤的同时减少正常组织损伤,始终是临床探索的方向。
甲苯磺酰胺注射液(PTS)是目前国内唯一获批用于肿瘤内注射的消融药物,由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钟南山院士团队研发,具有“高效、低毒、广谱”的特点。与传统物理消融术相比,其核心优势在于:可通过支气管镜精准将药物注射至瘤体内,实现“由内而外” 的肿瘤细胞凝固性坏死,既能有效降低肿瘤负荷,又对周围正常气道组织损伤极小;操作相对简便,尤其适合肺功能差、无法耐受高风险物理消融或全身化疗的患者。
针对张先生的病情,青刚主任医师团队经全面评估认为,患者肺功能差,无法耐受传统物理消融术,而PTS局部注射治疗可精准作用于瘤体,兼顾安全性与有效性,是更优选择。
两次精准注射,肿瘤缩小、气道复通
为确保治疗安全有效,团队术前多次讨论方案,联合麻醉手术中心团队评估患者耐受度,与家属充分沟通治疗细节及预期效果后,决定分两次实施PTS肿瘤内注射治疗。
7月9日,首次治疗在呼吸介入治疗室开展。在支气管镜引导下,团队精准定位阻塞气道的肿瘤组织,将PTS药物缓慢注射至瘤体内部。术后即刻观察,肿瘤组织出现明显塌陷,气道阻塞程度初步减轻。
7月16日,团队为患者进行第二次治疗。再次通过支气管镜检查发现,首次治疗后肿瘤已开始坏死缩小,团队沿残留瘤体继续精准注射 PTS。治疗后可见:左主支气管、左上叶及左舌叶管腔逐渐恢复通畅,原本闭塞的左肺重新获得通气。
两次治疗后,张先生的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症状显著缓解,发热完全消失。术后随访显示,患者肺功能逐步改善,未再出现感染加重情况,近日已顺利办理出院,目前状态稳定。
技术突破填补空白,创新成果惠及患者
作为广安市首例“PTS 经支气管镜引导下肿瘤局部注射治疗术”,该手术的成功实施,标志着华西广安医院在呼吸介入治疗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据悉,PTS技术作为钟南山院士团队的创新成果,已在全国多地展现出良好的疗效与安全性。此次华西广安医院成功应用该技术,不仅为当地恶性中央型气道狭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更将 “精准、微创、保功能” 的治疗理念引入临床,为区域呼吸介入治疗水平提升提供了实践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