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天,重燃生命之火!——四川大学华西广安医院成功救治人感染H7N9流感患者纪实
点击量:次 更新时间:2017-05-02


                     

省卫生计生委主任沈骥、市政府副市长胡彦军、市卫计委主任汤才勇、我院院长王光林等看望患者


 市政府副市长胡彦军看望患者


历经53天的生死搏斗,闯过一道道生死险关。4月26日,我市人感染H7N9流感患者何某在我院出院,重获新生。

“母亲的病治好了,我们一家比中了500万还高兴!”患者何某的女儿陈某在接母亲出院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起初,他们一家完全没有抱多大希望,甚至准备给老人办身后事,现在真有种劫后余生的感觉。

当天上午11时10分,当车发动即将离开医院时,早就嚷着想回家的何某却流露出了不舍,摇下车窗,再次与我院医生、护士挥泪惜别,她心里非常清楚,眼前的医务人员日夜操劳,将她从鬼门关拽了回来。

在53个日日夜夜的朝夕相处后,他们早已建立了如同亲人般深厚的感情。而这背后倾注了我院医护人员的无数心血。


 

患者及其家属与我院救治团队合影


争分夺秒确诊病情   举全院之力抢救患者


     2月底,家住武胜县华丰镇代沟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何某,为了给孙子补身体,她杀了一只鸡准备炖汤,其老伴认为孙子感冒不能吃鸡,后和两人起了争执,最后扔掉了鸡。一周后,她口干舌燥、全身酸痛,并出现高烧,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

   难忍病痛,何某在家人的陪同下,到武胜县有关医院就医时,面对医务人员的反复询问,她矢口否认自己接触过活禽,因为害怕自家数十只鸡被扑杀。两天后何某的病情仍不见好转,还高烧至41℃。

3月5日下午2:30,65岁的何某被紧急送到了我院救治,我院感染科医务人员接诊后,发现她体温高达39.8℃,呼吸急促,胸部CT提示双肺有明显感染症状,而且病情进展非常迅速,有明显的呼吸衰竭表现。

病情不能有丝毫贻误。尽管何某自称无活禽密切接触史,但当时处于H7N9流感流行期,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夏仁兴高度警惕,怀疑她感染了H7N9流感病毒,于是立即为患者进行了咽拭子(即咽喉部选择性分泌物)采集,送市疾控中心检测。同时积极为患者施行了重症肺炎相关治疗。

3月6日下午3点,来自市疾控中心的报告显示—— H7N9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何某被确诊为人感染H7N9流感病例。我院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将其隔离,给予奥司他韦抗病毒、气管插管、呼吸机机械通气等治疗。

病情就是号令。疫情出现后,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各方力量迅速行动。当天,医院召开紧急会议,周密部署,迅速启动人感染H7N9流感疫情防控救治方案,并成立救治工作领导小组,落实24小时值班制,建立每日专家会诊机制……院长王光林多次强调,要举全院之力积极救治病人,开辟全程救治“绿色通道”。



上级专家与我院临床救治专家组讨论病历


专家会诊后,医院组织医务、护理、院感、检验、放射科、后勤等骨干力量约50人,全力救治患者。同时,医院成立的H7N9流感临床救治专家组、后勤物资保障组等,各组各司其职,通力配合,有序调用人员、设备、药械,保证了治疗所需。许多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参与狙击H7N9流感战役。

     至此,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全面打响!

 

创造多个“史无前例”   3次重大治疗调整彰显医疗水平

“这次成功抢救病人,可谓‘步步惊心’,有些新技术在我市的使用都是史无前例的,完全可以载入广安医学史。”4月26日,回忆起这次特殊救治过程,我院从业近30年的感染科主任、H7N9流感临床救治专家组副组长白一春表示,这次患者能够救治成功主要归功于:一方面近年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帮扶指导下我院医疗技术不断提升,一方面上级专家黄晓波教授、梁宗安教授的指导和医院专家团队的通力协作。

“从3月9日起,救治专家小组20多位医护人员每天早上9:00都对患者病情及治疗进行讨论,根据病情变化不断调整用药方案。并且,一旦病人发生病情变化,无论何时何地,专家小组成员就立即汇集到病房讨论会诊、抢救。上级专家也多次亲临查房、指导。专家组还建立了微信群对治疗进行讨论、沟通机制。”白一春说,第一次遇到H7N9病例,大家心里都没有底,只知道只要有一分希望,就必须投入十二分精力。治疗过程中,患者病情反复,防不胜防。面对病情变化,经过专家组讨论,3次重大治疗方案的调整,大胆启用新技术,从死神手中成功救回患者。

 第一次:和死神赛跑  。3月8日,患者病情十分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患者氧合指数,氧饱和度全面下降。此时已经是呼吸机治疗的第三天,医务人员异常着急,如何改善患者的氧合,专家治疗组通过讨论在我院首次采用全新治疗方法俯卧位通气法,改善患者氧合,尤其是大胆用于翻身困难的全身插管病人,病人病情终于稳定。

第二次:正确的决策。3月20日,患者出现病情反复,突发40℃高热,出现院内感染,再次告急。专家组急诊讨论院内感染原因: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还是导管相关感染?病原体是什么?经专家组讨论,决定尽量减少导管,调整治疗方案,患者再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第三次,323日,此时已是呼吸机治疗的第18天,为减少感染机会及长期使用呼吸机的并发症,需尽早脱机,给患者采用无创序贯治疗,将有创呼吸过渡到无创呼吸即成功让患者像常人一样靠自己肺部呼吸。但患者目前病情仍较危重,脱机异常困难,并且脱机后有很大程度上面临再次插管。专家团队在综合评价患者病情的情况下,决定予以镇静药物下拨管,成功过渡到无创呼吸,这是广安地区的首次开展。



专家查房


“除了大胆应用新技术,这么大阵仗来治愈病人,在我院也是头一回!”救治专家团队医护人员回忆说,患者病情特殊,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最多时达50人,平均每天有10多个医护人员参与救治。



救治团队的专家说,这次殊死搏斗,为我院医护人员在行政申报流程、精细化管理、先进技术应用等方面积累了宝贵作战经验,他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

华西广安医院副院长顾永林表示,这次对何某的成功救治,彰显了我院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西第二医院合作共建以来,医疗技术特别是救治危急重症患者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是华西帮扶取得的重大成效。

 

战胜H7N9流感  靠医术更靠医德

 

3月23日,经过夜以继日地奋战,病人两次检测H7N9病毒皆呈阴性,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遂对病人解除隔离,停用奥司他韦抗病毒。

4月6日,病人病情好转,停止流质饮食,恢复普通饮食。

4月26日,病人顺利出院。

一个极危重病人能够顺利康复出院,这还得益于我院医护人员的高尚医德。这53天里,他们全力以赴,勇于担当,日夜苦战,不计报酬,毫无怨言,只为托起患者生的希望!





护理患者


“当时,患者病情极其危重,全身已插了5、6根管道,睡在病床上无法动弹,吃喝拉撒包括翻身都完全靠医护人员,所以每个班次都必须要有3、4名护士才能完成相关工作。”我院参与救治的专家如是说,为更好地掌握患者的病情,每天护理何某的护士多达10余人。

据介绍,每次进入患者病房都需要穿笨重的防护服、戴防护口罩,这既是为了保护医护人员,也是为了保护虚弱的患者不受外界病菌的侵害。

“治疗期间,许多进入患者病房的医护人员都养成了不喝水的习惯。”感染科护士长唐攀说,防护服、防护口罩是一次性的,穿戴都麻烦,上厕所就得换衣,一来离开后病人有安全隐患,二来麻烦和浪费时间、三来节省价格不菲的防护装备,“通常护士一穿就是七八个钟头,脱下防护服时全身都湿透了,有的护士的脸还出现过敏、长痘、溃烂现象。”

“参与这次救治,一些医护人员还不被家人理解,但大家都没有退缩,依然坚守岗位。”唐攀感动地说,私下里,大家都开玩笑说,回到家里就像个“传染源”,被家人“防范”着。

3月16日,护士颜冬梅感冒了,而这次感冒还让她受了一点委屈。当天下班回家后,她很想抱下自己两岁的小宝宝,但她的婆婆怀疑她感染了H7N9流感病毒,坚决不让她抱孩子,这让她伤心不已,但她说“回家能听到孩子的声音她就满足了”。第二天,她又守候在病人身边。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在运用俯卧位通气法期间,每天都要交替进行俯卧位6小时、仰卧位2小时来改善低氧状态及促进肺复张。这就需要为病人翻身,而病人重达130斤,且身上插有多根管道,帮她翻身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次翻身都需要8—10人才能完成,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我院麻醉科主任熊朝晖、ICU副主任陈雪梅和医师王健白天、夜晚都要轮流到现场指导,他们经常半夜赶到病房帮助病人翻身行俯卧位通气;

张继云是此次护理组唯一的男护士,无论白天还是夜间,每次帮病人翻身他都会参加。在此期间,他每天最长休息时间不到5个小时,然后又准时出现在病人的床前;

呼吸科陈红梅副主任和冯小玲医生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多次为患者进行纤支镜检查,了解患者气道情况,清理气道分泌物,并留取标本作进一步检查;

……

“帮病人翻身时,曾出现一次非常危险的一幕。”唐攀说,3月14日凌晨2:00,感染科白一春、王建和副主任医师陈捷正在忙着给病人翻身,此时,病人呼吸机管道突然脱落,导致他们的脸面部被管道中冲出的气体及飞沫喷溅,但他们当晚还是坚持把病人翻完身才去做自我防治工作。怕家人担心,他们在家人面前绝口不提此次意外事件。

 426,病人出院时,医护人员压在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患者女儿陈某说,为了照顾母亲,她和丈夫这一个多月都住在医院附近的宾馆,每天在医院隔着窗都能看到护士和医生忙碌的样子,他们废寝忘食、贴心的治疗让他们一家很感动。

据了解,病人出院后,还有一段康复期,我院已做好了何某的康复方案,还将定期上门随访,及时掌握她后期恢复情况。

“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我院医疗水平和应急能力都经受住了重要考验,打了一场漂亮仗!”王光林院长说,面对这次突如其来的H7N9流感疫情,医护人员在零经验的基础上,顶住了压力,顾全了大局,以精湛的医疗、贴心的护理、先进的设备、默契的配合,达到了一流的救治水平。




院领导与救治专家团队合影


了解这些有可能对您的就诊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