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康复科王小利医生又收到一个特别的“毕业生”家属送来的礼物——一面写有“悉心照料 热心关怀 医德高尚 温暖人心”的锦旗。
毕业——短短的两个字却意味着伤感的告别和崭新的开始,是当我们经历成长之后从一个阶段迈向另一个阶段的标志,这个词常见于学校。可今天想讲的“毕业”,却意味着“康复”、“健康”、“痊愈”等一切让人听起来充满希望的词语。
故事的主人公叫小可可,一个快满一岁的孩子,如今已顺利从四川大学华西广安医院康复“毕业”。小可可在40天大时因黄疸在重庆儿童医院接受治疗,出院时医生提了一句:小可可的下肢肌张力有点偏高。“肌张力”这个词语对于新手爸爸妈妈们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再加上当时医生并没有过多的强调(新生儿在三月内轻微的肌张力偏高是正常的),所以并没有引起家长们的重视,只是学习了一些简单的被动操在家里帮小可可练习。两个月多后小可可又重新去重庆儿童医院进行了复查,这时医生又提到小可可的内收肌张力偏高。这次引起了可可妈妈的注意,赶紧拿出手机百度,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都说有病不要上百度查,一查完感觉哪儿哪儿都有问题了!一瞬间“脑性瘫痪”、“生活不能自理”、“不能走路”等词语弹了出来,当时就把可可妈妈吓哭了。
可可一家人都围着医生问该如何治疗,最终辗转到了该院康复科,做了GMS评估,得出的结论是轻度异常。一听到结果是异常,一家人更是急坏了,跟着就问医生能不能马上安排床位进行治疗,宝贝的治疗是半点都耽误不得的。但是儿童医院没有床位了,医生了解到小可可一家是广安的,就提出了让他们回广安进行康复,一家子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般,马不停蹄的赶回广安,来到了我院。
来到我院儿童康复室,可可全家都非常紧张,直到医生告诉他们:“你这个会康复的,这种情况比较多见,治愈率高;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并给他们看了成功案例之后,爸爸妈妈如释重负。
我院康复科对小可可进行了一系列详细的康复评估,制定了全面的康复计划和个体化的康复方案,帮助小可可开始了她的康复之路。儿童康复注重康复过程中家庭的参与,该院的治疗师也对家长抱姿、喂养方式等进行了指导,取得了家长极大的信任,形成了良好的医患关系,家长参与治疗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宝贝的病情,有助于缩短疗程。在医生和家长的默契配合下,小可可的康复之路走得较顺、恢复得很快。
小可可2018年12月刚到该院时,身体较差,经常会患上感冒,但感冒好的第一时间就会坚持来做康复,可可的每一个小进步都会让家属和医生感到惊喜和幸福。王小利医生回忆到:“还记得她的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坐,第一次爬,第一次拉物站立,果然没有什么能比茁壮成长的生命力更让人感到美好;每个‘第一次’都让我们医生和她的爸爸妈妈激动和欣喜。”
至今年7月26日,经历7个多月的康复治疗之后,小可可顺利恢复健康,成为华西广安医院儿童康复室又一名“毕业生”。她的家人把浓浓的喜悦和感激之情融入了这面锦旗。王小利医生表示,很开心小可可能用自己的努力告别了过去不完美的自己,迎来了新的开始。恭喜你“毕业”了,我的宝贝;愿你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也能走出自己的顽强与自信。这是王小利医生对小可可的祝福。每送走一位“毕业生”,王医生都要为他们送上美好的祝愿。(王小利)